鸭绒发微博说“丧事喜办,是大剥削”,疑似阴阳。嘻哈、大国手、史密斯、王梓晗纷纷点赞。嘻哈还转发了这条微博说“黑白颠倒,是好斟酌”。 最奇怪的是嘻哈,明明愤怒发声两次,说“好段子如果是抄袭别人的,就是一张烂纸”,却在小佳这条力挺Kid的微博下比心,看不出立场。 撞梗和抄袭有本质区别,抄袭是恶意复制别人的创作,明知故犯,文本中有大面积内容都相似。撞梗则是各自独立创作,某个点子或套路十分相似,纯属巧合。 Echo说的是卫生巾价格。她算了一笔账,每个月买卫生巾至少要花50块钱,还不算暖宝宝、痛经药、洗衣液。这笔开支很贵,所以月经应该按财产分配。 她的段子胜在角度陡峭,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月经衍生出的消费问题,后来还延伸到“从来没因为月经请到假”,字字句句都是“房间里的大象”。 甜甜聊的是“月经羞耻”,说小时候去超市买卫生巾,店员总会用黑色袋子装起来,也不明白为什么卫生巾广告上的女生能“飞天遁地”,长大后才懂原来是加了荧光剂? 甜甜的话题犀利,但切入点不算新,“用黑色袋子装卫生巾”的话题在热搜上被大规模讨论过,写成段子后再咀嚼一遍,没有赋予新观察,加之表演略显严肃,观众们听了有点“不敢笑”。 相比起来王越视角更稀缺,她把痛经具象化,以超越女性体验的表达终于让男生也懂得了什么是痛经:几个人端着你腿去撞树,还连撞七天。 王越这一场的成功之处在于她不仅是寻求有共同经历的女性共鸣,而是站在宏观角度,将“月经”这个单一性别议题“全民化”,让没有过月经体验的男生也能理解女性困境。 她说90多岁的姥姥快去世时,所有人请假坐最快的飞机回去给姥姥送终,送了两个多月姥姥还很精神,“没送到位”就“先回去了”,临走姥姥还要“送送她”。 陈艾的“地狱笑话”对生死进行了新颖阐述,让人豁达面对死亡,但她的表演风格倾向于冷峻黑色,跟“火葬场”适配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。 姥爷后来挺过来了,却像变了个人,把攒的钱都花光了,一回家就躺着点外卖、刷视频,终于在85岁的时候学会了爱自己,还劝她“想干啥赶紧去,别老了以后在这后悔”,劝大家要像姥爷一样“向死而生”,活得发疯。 陈鸣飞的段子里体现了人类对AI的“技术焦虑”,因为课堂上有同学提问,说如果我没有用AI“作弊”,但其他同学用了,不就比不过了吗? 而学习人工智能和机器的计算机硕士赛文,视角更社会化。他早就把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用到了工作中,尤其是他的领导,堪称“AI梦男”,总盲目迷信AI却说不清楚需求。 两人都以“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”做文章,但陈鸣飞着眼于AI伦理,而赛文强调的却是AI局限,他们都敏锐察觉了AI大规模应用背后可能会面临的问题,只是赛文胜在专业性强,场景描述细致,能戳中更多职场人。 撞梗的人就更多了。年初付航跟新裤子乐队“双厨狂喜”了,新裤子带猴蹦迪,唱了一首“我需要一个猴子”版《你要跳舞吗》,结果今年“新裤子”竟成了脱口秀热梗? 李宇春讲脱口秀时就cue了一次,借由“新裤子穿裙子都不值得上热搜”,吐槽自己穿裙子不该上热搜。但这个梗加得比较像硬cue,没有为整场表演加成。 何广智讲“体检段子”时是贴脸开大,舞到了摇滚圈。他说摇滚人要是去体检,到了“肛门指检”的环节,发现得了痔疮,那一定是“痛”、“痒”,并赶紧买条“新裤子”。 嘻哈讲在飞机上遇到“洗秋裤”的奇葩旅客时也cue到了,说警察过来把这群“秋裤子乐队”带走了。嘻哈没有硬cue“新裤子乐队”,但结合段子里的事件,一群因为秋裤而吵架的乘客的确像“秋裤子乐队”,是高级的挪用。 张骏说,如果一个菜大家都觉得好吃,会成为预制菜流传到上海这种大城市,除了“西湖醋鱼”。而上海没有一条西湖醋鱼,很可能是流传过来之后,又流传回去了。 翟佳宁则是贴脸开大,说用最新鲜的鱼、最正宗的醋,做出来却又酸又腥。相比起来大翟的“攻击”更直接,配上满脸嫌弃的表情,难吃两个字很具体。 我想说李宇春的这波“攻击”最高级,明明是在发声,却更坐实了“杭州美食荒漠”。杭州带着西湖醋鱼一起退出群聊:我没惹你们任何人! 《两只老虎》也被撞梗了,得过乳腺癌的王颖讲述手术经历时提到,她用唱儿歌来缓解术前紧张,但越唱越紧张。因为老虎一只没有眼睛,另一只没有耳朵,但它们有八个乳房! 庞博开场时也唱了改编版《两只老虎》,说是演员们给黑灯和小佳写的双人专场开场曲,说两个演员都“跑不快”,而且一个没有眼睛,一个手在哆嗦。这属于是硬cue的内部梗,但众所周知脱口秀演员有夺笋,包袱最后也响了。 小奇讲的是中专生找不到工作的困境,有个hr告诉他,不要中专生是因为你们没有“学生气”,容易当刺头,原来大学生是“没学过生气”? 他们出梗的方式相似,都因为“学生气”有了困境,才有了双关的“学习生气”。但两人的视角恰好相反,站在老师和学生这一相互对照的特殊身份两面,合在一起看比的不是段子高低,而是不同身份却有着相似的烦恼。 但林简七给假鞋赋予了“莆田正品”的概念,是为“莆田鞋”正名,荒谬却还是略胜一筹。高寒的“假的假鞋是真鞋”有点绕,听上去就没有“莆田正品”这么炸裂。 我倒觉得“撞梗”这事不太可能是演员和节目有意为之,更多的是无意识。Kid退赛后,有选手站出来“倒油”暗指他抄袭,但也有人发声维护,足以说明单口喜剧“撞梗”和“抄袭”的边界很难定义。 这虽然是梗,但足以见得圈子就那么大,演员们生活中遇到相似的事或有了共同困境,产生同样思考,写进段子里很常见。很多时候看了太多相似话题,思考时也会走入相近趋向。 脱口秀是很具有当下性的表演形式,如果这两年去看美国脱口秀,会发现一大批演员都在变着法吐槽特朗普,撞题撞得是一刻不停。 2016年的《今晚80后脱口秀》,王建国就曾聊了当时刚开放的“二胎政策”。现在十年过去,生育率更低,三胎也开放了,回头再看倍感唏嘘。 或许等过了这个时期,下一个十年回头再看,某些问题改善了,某些困境被解决了,这些段子都成了封存在屏幕里的时代记忆。 说起来很无奈,脱口秀的魅力在于对社会现象的“冒犯”和“批判”,如此一来题材深度和吐槽力度极大降低。部分内容最后只沦为情绪宣泄,缺乏对复杂问题的深度思考,深度和敏锐度都在下降。 Kid退赛这事算是给脱口秀行业敲响了一个警钟,如何界定抄袭和撞梗的边界?该怎么保护原创?如何建立行业规范?都是脱口秀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。 脱口秀发展到现在,已经培养出一批资深观众。他们对于“预期违背”等笑点的敏感度极具下降,需要更复杂的逻辑或情感共鸣给出强烈刺激。


